时间:2023/3/2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白癜风病友QQ群 https://baike.baidu.com/item/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9728824

水浒各好汉上山前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各不相同,上山的理由也不相同。所谓的上山就是落草为寇,虽然《水浒》全书的主角是梁山好汉,但在当时的社会,落草为寇并不是什么好事,在“史大郎夜走华阴县”一段中,武劝史进上山做个寨主,史进回答道:“我是个清白好汉,如何肯把父母遗体来点污了?你劝我落草,再也休题。”,由此可见,在当时的价值观,落草为寇就是同流合污,普通人如果不是有着特殊理由,但凡能有其他的好去处都不会上山为王,只有实在没有办法,再也不能在社会立足,才会开山立寨,自立为王。那么,这些好汉都是为何被迫上山,是因为当时社会太腐败,贪官污吏横行,才不得不上山吗?不全是,有一部分是被胁迫上山,甚至有些是被自己逼上梁山。

众好汉上山的理由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被官府逼迫,代表人物:林冲。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一身武艺,生平对阵未曾落败。不幸家中夫人被高衙内看上,从此开始了豹子头悲催的一生。从一忍再忍,到忍无可忍,林冲人生的每次转折都是被人逼迫而非本心,官逼民反的代表人物。

风雪山神庙

二是犯下命案,代表人物众多。可以说,上山的好汉大多数都是因为这个,比如武松、杨雄、王英等等。如果根据杀人的理由,那么还可以细分,比如武松是因为被人陷害,怒而杀人;杨雄是妻子通奸,力杀淫妇;至于王英,这个就是单纯的见财起意,本身就不是好鸟。有一些人虽然是杀了人,但是上山的理由却不是这个,比如宋江,鲁智深,宋江杀人只是判了发配,上山的原因是题反诗被人告发,鲁智深杀人后靠出家躲避,最后上山是被高太尉逼迫。

行者武松

三是被好汉逼迫上山,代表人物:朱仝、卢俊义。某种程度上,朱仝悲催的和林冲有一拼,他本身并不想落草,自己也有比较好的去处。只因义气为重,被宋江惦记上了,硬是被带着上山。而卢俊义更悲剧,自己家财万贯,实在没有当山大王的理由,就是因为名声在外,也被宋江惦记了,索性就弄你个家破人亡,不得不上。

美髯公朱仝

四是被自己逼上梁山,本身不是什么好鸟,迟早会上。代表人物:张横、李俊、张青、孙二娘。本身就是靠发死人财混饭吃,真正的杀人如麻,且没啥理由。要么杀人劫财,要么杀人做菜,只要碰上了,那么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今朝有酒今朝醉,不想未来,不想前程,杀一个人就够吃一段时间,有钱了就去赌去嫖,没钱了就杀人劫道,这样的,迟早会上。

母夜叉孙二娘

五特殊情况,比较任性,想上就上,想走就走。代表人物:公孙胜、吴用。公孙胜的出场很蹊跷,一个出家人却说要给土财主送富贵,虽说劫的是不义之财,但出家人不是应该淡泊名利,脱俗出尘吗?吴用,本身也没上山的理由,一个教书先生,没官府逼迫,没仇家陷害,也没人硬邀请,特别积极的就参与到抢劫生辰纲的计划中,感觉像是见财起意一样。这俩人都是自己没理由的上了山,最后的大排名位置还特别靠前,是领导层,只能说人生意外太多,无心插个柳都能长成树。

看起来挺帅的吴用

对《水浒传》的通篇印象就是梁山一百零八将一个个因各种原因被逼上梁山,然后忠义侠胆、除暴安良的故事。书中的人物多为英雄好汉,路见不平一声吼,还出手时就出手。他们讲忠义、劫富豪、杀贪官、抗朝廷,替天行道、敢作敢为。从理论上这是一部好书,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生动活泼,人物性格鲜明,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

但是为什么不适宜孩子甚至青年阅读,肯定是有其深层次原因的。众所周知,青少年思想并不成熟,对人生观有了自己的认识,可是相对肤浅。而《水浒传》过于歌颂美化宋江“忠义”和“替天行道”,相对表现出思想的局限性。

作为年轻人一旦被它精彩的故事,深厚的笔力所感染,容易不知不觉的控制自己的思想,投入到书中的氛围中去。最后认同书中人物的为人处事,崇拜起了书中所谓的“绿林好汉”,从而形成了认知的偏差。

当然,水浒传之所以有这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与一件事情相关,那就是在我们之前语文课本中,有水浒传的故事节选,最出名的有三个故事入选了初中语文课本。这三个故事章节分别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二个是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另一个是武松景阳冈打虎。当然,在一些课本中还可以看到黄泥岗智取生辰纲。

小编只所以喜欢并爱上水浒传与语文课本中的这些水浒传的故事节选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对于武松的喜爱,就是从景阳冈打虎这个故事开始,想必很多朋友也有一样的经历。

而且作为入选语文课本的这些故事,虽然没有要求必须背记,但是也是要求必须朗诵,每一篇每个故事基本上都做到了烂熟于心,而且因为这些故事,从而想了解更多水浒中的人物和更多故事情节,于是就开始读水浒传,因为看了水浒传,从而看了更多古典文学名著。

在一定程度上讲,语文课本中的水浒传就像一颗种子,掉进心里,然后发了芽,最后变成了苍天大树。这棵参天大树不是个人成就,而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对读书和阅读的喜欢,并长期坚持了下来,最后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

跳出来全书,随便拿出来一个英雄豪杰分析一下,你会发现会颠覆你的世界观。或是地痞流氓、或是罪犯恶霸、或是黑恶势力......相信大家都能对上号。

更为可怕的是在作者施耐庵的笔下竟然流露着变态的气息,一棍打死、一刀砍头、一剑穿心,多是激情杀人的感觉,完全脱离了法律的约束和人性的控制。而读者往往会产生一种变态的快感。感到十分解气而过瘾!

成人自然能明辨是非,从文学夸张的角度去理解和判断,但是心智并未成熟的孩子则会不自觉的喜欢,甚至崇拜这些英雄好汉认为对待坏人就不用考虑一些约束,能砍就砍、能杀就杀。比如书中的英雄人物林冲、武松、杨志、李逵等等,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崇拜!认为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最不济,也是好人。

我们就选择一个大家最耳熟能详的人物分析一下,看完后你时候还发自内心的喜欢他。

李逵是水浒好汉的代表人物,他武艺高强、力大无比、性格暴烈,心粗胆大,绰号“黑旋风”。惯使一双板斧,梁山排座次时,位列第二十二位,是梁山第五位步军头领,可谓是响当当的梁山好汉。可是通过几件事,却发现也并不是像大家影响中那么的“好”。

首先,李逵凶案在身

他因为在老家打死了人,然后逃了出去,但是书中没有详细说杀了何人,被害者有份也无从考究,但是一个在逃杀人犯的罪名是跑不掉的。按照书中惯例如果是杀了贪官污吏、恶霸地主必然会大张旗鼓的描述一番。

既然作者一笔带过,意思可能就是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把人家给杀了。而并非真的就是看不惯朝廷的腐败无能而挺身而出,自愿起义为世间不平抗争。

其次,李逵杀人如麻

读过《水浒》的朋友都知道李逵是个杀人狂魔,一双板斧几天不砍人就全身难受。在江州劫法场救宋江时,李逵第一次展现其残酷本性:他先是手起斧落砍翻两个行刑刽子,然后“望监斩官马前砍将来”,“火杂杂地抡着大斧只顾砍人”,“只拣人多处杀将去”,向江边百姓“一斧一个,排头儿砍将去”。李逵此次究竟杀了多少人,书中没说,但估算怎么也得是两位甚至三位数。

被朱贵、朱富从沂水官兵手中救出后,李逵再次大开杀戒:“手起一朴刀,先搠死曹太公,并李鬼的老婆,续后里正也杀了。性起来,把猎户排头儿一味价搠将去,那三十来个土兵都被搠死了。”

如果说上述两次为了救人、求生,杀死官兵尚属有情可原。可是在三打祝家庄时,李逵不光杀了对手祝龙、祝彪,连已经投降的扈太公一门老幼都杀了。孩子都不放过,则彻彻底底的暴露了李逵的凶残本性,这怎么也和除暴安良的好汉无法联系在一起。

再次,李逵手段残忍

在打下无为军后,李逵是这样对打俘虏黄文炳的:“把尖刀先从腿上割起,拣好的,就当面炭火上炙来下酒。割一块,炙一块,无片时,割了黄文炳,李逵方才把刀割开胸膛,取出心肝,把来与众头领做醒酒汤。”

杀人吃肉的行为对于李逵这不是第一次,早在老家沂水沂岭之下杀了李鬼后就已经有过先例:“把李鬼腿上割下两块肉来,把些水洗净了,灶里抓些炭火来便烧。一面烧,一面吃。”

在沧州,为了逼朱仝入伙,李逵竟把个四岁的小衙内“头劈做两半个”以迫使其无路可退,而且是在被称“为人急公好义、常救人于危难”的宋江和“常以诸葛亮自比“的军师吴用的指示下做的。

此外,在四柳村李逵先杀了奸夫王小二,又杀了狄太公女儿,此后还“拿起双斧,看着两个死尸,一上一下,恰似发擂的乱剁了一阵”,原因竟是“吃得饱,正没消食处”。至于其他命案就举不胜举、无需多说了。一句话,只要看不惯或有碍于他们的行动,遇比杀、杀必死、死必惨!

至于其他的“英雄好汉”也是和李逵好不到哪里去。之所以说少年人不该读《水浒》,除了文章开始所说的因由,杀伐气太重,易让本就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更添暴戾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恭喜你,想错了。水浒传还真不是我们看到的那么简单。相反,这是一部很有意思,也很魔性的一部小说。书中表面描写好汉惩戒坏人,但事实是,水浒讲的好汉“义举”大多数都是“打人凭直觉,杀人凭感觉”的事件。

先以鲁智深打镇关西来说,鲁智深仅仅是在酒店喝酒听说了金家父女的事情,知道了郑屠“镇关西”的外号,打算“瞧瞧”这个一方恶霸,去找郑屠“说理”(实际上是去找茬)。

而郑屠面对鲁智深一而再再而三的无理要求,依旧任劳任怨听凭调遣,试想一下,如果是一个无恶不作横行霸道的一方恶霸,肯定黑白两道都有照顾,犯不上怕鲁智深。

难道金家父女在和鲁智深诉说“所谓”冤屈的时候,就真的没有撒谎吗?而连解释机会都没有的郑屠就真的是死有余辜吗?

鲁智深这套激怒人的套路让人想起了孙红雷演的《征服》,问人家:“你这瓜保熟么?”好容易切完了臊子肉,鲁智深又要镇关西把软骨切成臊子,这下镇关西终于发现这小子在耍自己,当下怒由心生,拔刀就跟鲁智深干了起来。

鲁智深是三下五除二就把镇关西撂翻了,接着一拳砸他脸上,说了句洒家叫镇关西还差不多,你个杀猪的凭什么叫镇关西。看来鲁智深打他除了打抱不平,还夹杂一点私人好恶。

打了第一拳,镇关西还说打得好,第二拳就开始求饶了,接着第三拳直接没声了。鲁智深打了一阵发现镇关西竟然真被打死了,当下还是临危不乱,说了句你小子炸死,稳住了围观群众,接着趁乱跑路了。

后来鲁智深一路逃到了东京,又遇见了金氏父女。颜值高还是有有优势的,金小妹已经嫁给了了一个赵大款,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为了报答鲁智深的恩情,金小妹让赵大款帮着鲁智深躲避官兵追捕,进了寺庙剃度出家,正式成为了花和尚鲁智深。

叫鲁智深花和尚可不是因为他好色,只因为他身上有五色刺青,不戒清规戒律。而且虽出了家,可跟咱们现在的佛系90后不同,还是那么争强好胜,豪情万丈。

这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当年还在中小学教材里,不过岛主读书的时候已经换成了《智取生辰纲》。现在想来也有道理,虽然鲁智深行侠仗义打抱不平正能量十足,但方式还是不妥。作为一个警务人员,知法犯法,以暴制暴,明显不是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咱们身处一个法治社会,一定要遵纪守法,不要做出冲动的行为,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相信法律会做出公正的判决~

如果说鲁智深打郑屠的事情不算严重,那武松在劫后余生做的事,就有些可恨了,武松当时看到吴公岭的一座庵里,有一个道人搂着一个妇人,武松见不惯这种场面,先将道童斩杀,后杀死吴千和李二。

如果说调戏妇女的吴千和李二是死的活该的话,那无辜被斩杀的道童,则并没有任何过错,就是这样一个无辜的人,却被武松用来祭刀,可以说,这种行为已经不是单纯的逞强除恶了,简直就是来自单身狗的抱怨。

而在生辰纲事件中,这些“梁山好汉”做起事儿来更简单粗暴,去抓晁盖等人的何涛,可是个官差,结果呢?

办砸了,耳朵也丢了,初来看时,觉得大快人心,但动动脑子捋捋思路的话,也能明白个大概,晁盖一行人就是在作死,而阮小七割人家何涛耳朵的事,先不说何涛人品,光欺负官差一条就够判刑了。

其实想想人家何涛并没有做错什么,本本分分的官差一个,倒是我们读者觉得他被割耳朵看着很痛快,想想还真是细思极恐。

像这种你以为是好的,实际上不对的事件,在水浒传里,随便就能挑出来,如孙二娘张青夫妇开的十字坡店,只杀官差,不杀百姓。就这样极端的思维,不乱杀好人的话,连老天爷都不信。

黄文炳浔阳楼发现了宋江题的反诗,向知府告发宋江,并在去法场路上,希望就地解决宋江,结果人没杀成,自己先死了。

如果细细捋一捋思路的话,其实黄文炳并没有做错什么,他只是希望,社会上少点黑恶势力,而宋江一众人劫了法场不说,还把江州城祸害了一遍,这样可恨的人,怎么能算好汉呢?

如此一群只讲所谓的“义气”的嗜杀之众,最终内部纷争,直至满足了部分人私利被朝廷招安成了皇帝讨伐和他们一样同根生的各地“山贼”,可笑而可悲......

这也就是很多专家和网友建议在中小学课本中删除《水浒传》中宣言“暴力”、“杀戮”和“好汉”情节的课文,也不要把它推荐给青少年阅读的主要原因。

关于鲁迅的文章要不要退出中小学的课本,很多人都有不同的见解,就目前来看,似乎已经有一些课本中已经把鲁迅的文章剔除掉了。

鲁迅的文章要不要退出课本,估计是很多中小学生最关心的话题,因为这样可以少背很多课文了。

但是鲁迅的文章究竟要不要退出课本呢?笔者认为,不应该退出课本!

不得不说,鲁迅先生真的是我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能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而且具有很深的文学性。不管是散文还是小说,亦或是讽刺文,鲁迅先生总能妥善的处理好文字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别的不说,光是这种文学功底,当代有几个人可以比拟的?

而且鲁迅先生的作品从来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总能引导你往下读。不像很多所谓的作家,读着读着根本就不想往下读,太枯燥了。

那么作品的文学性与可读性都这么高,为什么会出现要把作品从中小学课本里下架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文言文与白话文相结合,小学生很难理解

二、写作手法很高深,晦涩难懂

三、被过度教材化,有些地方失去作者的原意

四、时代不同,“过时”了

笔者认为,文字与写作手法,如果小学和初中理解不了,可以把文章放到高中课本里,没必要删除。过度教材化,曲解了作者的意思,这个还是建议别放那么多注释出来,毕竟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最好是让学生们自己去理解。

至于“过时”一说,我认为鲁迅的作品永远不会过时,他的作品表达的思想,是人性之间的思想,而人性的思想,永远就是那么几点,所以鲁迅的作品永远不会过时!

所以我认为,不应该将鲁迅的作品从中小学剔除,即使是不适合中小学生,也可以放到高中课本里!

各位朋友,你们怎么看呢?鲁迅的文章真的应该从中小学的课本里删除吗?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gangzx.com/qgxfc/1221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