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2/6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中科白癜风怎么样 http://www.csjkc.com/yydt/m/515.html
5月7日16时56分,载着名插秧客的K次插秧专列从黑龙江省绥化站驶出,开往三江平原方向。“老哥,又见面了!”51岁的绥化火车站客运值班主任赵业胜熟络地跟乘客打着招呼,“一年一度的插秧客,就跟每年必聚的兄弟姐妹似的,来回一看,车上大半都是老面孔,熟得很!”自年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公司首次开行插秧专列以来,至今连续开行25年,共有近万人次搭乘,赵业胜一路亲历着变化。“专列开行以前,车站前广场人山人海,插秧客手里拿着干粮,背着行李卷,像搬家一样。”赵业胜对当年的情景仍记忆犹新。“年绥化站站房扩建,客容量增加了人,后来燃煤绿皮车体又升级为空调车体,又实施电子客票,务工人员不用再来车站排队买票,动动手指在家就可以订票。”谈及服务设施的变化,赵业胜言语中透着欣喜。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大、品质优良,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九分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每年春耕季节都需要大量劳动力进行水稻备耕、插秧,“插秧客”打工20多天,就可收入近万元钱,已经成为当地农民主要收入。“我年开始到三江插秧,已经连续19年‘下三江’了。”列车11号车厢里,来自绥化市青冈县迎春镇发展村农民张丰伟说,今年和他一起来的有8个人,都是一个村的乡亲。“3月中旬,我领着儿子、儿媳先来的,当时在建三江农场扣大棚、育秧苗。这次来又召集了一些老乡过来,连育苗带插秧,工资每天元左右,要是忙活到5月下旬,一个人能挣一万多块钱。”“现在机器插秧可真普遍了,过去我们插秧得站在水里,腰弯得跟虾米似的,一插就是一整天。现在大家都退居‘幕后’,干摆秧盘、补苗一类的活儿,轻松多了。”看着车窗外一望无际的稻田,绥化市北林区西长发镇村民郑秀敏欣喜地告诉记者,以前要想手动插满一垧地,得五个人起早贪黑的干。如今用插秧机,三十垧地十个人就能搞定,工钱也逐年上涨,这些年家里盖新房,买车,大都是插秧挣的。25年来,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列车上举办列车招聘会,把用工信息张贴在车上;请专业律师上车开办法律课堂,普及劳动法;邀请农技专家在车上举办农业知识讲座,为务工人员传授先进农业生产知识。今年,插秧专列上布置主题车厢,组织红十字救护员在车上讲解防止腰部扭伤,及扭伤的处理方法等医护知识,列车上还准备了装有编织袋、充电宝、剪子、针线包、手电筒等物品的便民服务箱,为有需要的插秧客免费提供。今年绥化、齐齐哈尔、佳木斯和哈尔滨市周边预计有4万名农民工乘火车赴三江平原插秧。哈尔滨局集团公司深度挖掘运输潜力,及时优化运输方案,在持续开好插秧专列的基础上,陆续增开宝清、五常、前进镇等粮食产区方向的旅客列车,根据客流情况,采取“一日一图”动态调整运力,通过增开列车、加挂车厢、延长专列开行时间等措施,满足春耕生产人员出行需求。“绥化是农业大市,平均每年到三江插秧务工的农民就有2万多人,可实现劳务收入2亿多元。铁路部门开行插秧专列,为务工人员提供安全有序、舒心畅通的出行环境,对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绥化市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杨大权说。(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士英摄影王聪林芋辰周雨墨)来源: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士英摄影:王聪林芋辰周雨墨责编:邢妍妍编辑:吴亚琦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gangzx.com/qgxms/1385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