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信息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281157.html 阳春三月,春风和煦。通往南陵县何湾镇龙山村的山路,崭新的沥青路面上喷涂了红、黄、蓝三色的交通标线,远远望去如同彩虹一般,把山涧风光串联起来,成为当地一条靓丽的“网红”路。 一个人口不过多人的小山村,短短三年多时间,村集体经济就由不足6万元发展到万元,增长了20倍。村里不但有全省首个以村名命名的“龙山学院”,还建了一家四星级度假酒店。曾经偏僻穷困的小山村,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绿富美”和百万级的“经济强村”,同时还是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省乡村旅游示范村。 谈及龙山村巨大的变化,村第一书记、“中国好人”胡太平表示,这一切要得益于三年前实施的“三变”改革,即在坚持土地公有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村民利益不受损的原则上,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改革探索。 盘活资源,增强造血功能 “光靠上面输血不行,关键还要考自身造血功能。”满脸皱纹的胡太平,操着一口当地方言告诉记者,早在年到年,他就到江浙华西桐庐等地学习新农村建设,当时他就意识到必须大力发展自己的集体经济。 龙山村民主要以种植丹皮为主,丹皮是中药“六味地黄丸”配方中的一味主药。过去村民一直零散种植,丹皮买给药材商往往价格较低。“以前,村里有个小林场,只有多亩地,周边老百姓还没纳入进去,后来土地流转后有多亩,取名凤丹基地。”胡太平说。 可是丹皮种植周期长,投资大回报小,并没能给龙山人带来多少收益,基地也成了“烫手山芋”。 “三变”改革后,胡太平首先想到的就是凤丹基地。年,龙山村通过公开招租,引进龙瑶生态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营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村集体合作社以凤丹基地亩土地、管理用房以及地上现有农作物投资入股,享有股份权利,每年租金13.5万元,三年租金加分红40多万元。同时带动周边80余户村民就业,人均年收入达到1.8万元。 村部西南角原有龙山小学闲置校舍一座,校舍边还有孙正根等7户村民闲置宅基地1亩多地,边上还有村集体闲置土地4余亩,共计6亩地。村里将这些闲置的宅基地和集体土地以“入股”的方式流转给村合作社,村合作社再将其打包上市挂牌交易。 年,龙山村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回龙栖凤”度假酒店,以6万元/亩的价格共计32.3万元出让给酒店。酒店项目总投资0万,按四星级标准修建,拥有房间76间。 同时,村合作社以入股的方式投资“回龙栖凤”度假酒店万元,在酒店占一定股份,变“一次性”投入为“持续性”增收。酒店今年4月份即将开业,除了4万元的年租金,每年按照不低于5万元进行分红,这样一年保底也有9万元收入。 盘活各种资源后,胡太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就是什么都不做,一年下来各种租金和分红也有近50万元。” 彰显特色,打造党建基地 年,村合作社将双龙村民组原有2.5亩公共用地承租下来,改扩建用于南陵首个党员党性教育基地--龙山学院。 据介绍,龙山学院是我省首个以村名命名的村级学院。同时,村合作社依托龙山学院成立诗画何湾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金0万元,集研学、红色教育、电商、特色农产品展销为一体。 龙山学院不但是南陵县委抓党性教育的一个创举,也是市委党校签约的第一个农村“现场教学基地”,目前已先后与安师大、安工大、中医药高专等高校签约建立乡村振兴研学基地。现已承办市内市外培训班20余期,参训人员达1余人,预计学院年收入达40万元。 学员来到这里,不但可以接受红色教育,还可以领略乡村美景。校长孙殷祥告诉记者:“带着泥土气息的培训,大家都反映比在城市钢筋水泥里受训效果好。”学院建成以来,同时带动了周边旅游、住宿、餐饮、电商等行业。 龙山学院还与“回龙栖凤”度假酒店相互合作,学院承接研学项目,酒店负责提供餐饮、住宿服务,既提供了龙山学院的教学后勤保障,又保证了酒店每年的固定客源、稳定收益。 双龙村民组原有老旧公堂屋一间,村合作社把公堂屋转租下来,重新装修成学院食堂,承包给在外地开饭店的村民。该食堂不仅提供学生就餐,还提供农家乐、村民红白宴请等餐饮服务。承包食堂的金其梅告诉记者,以前在外辛苦打工,也挣不了多少钱,现在回乡创业,不但能照顾家人,也能有一份稳定收入。 壮大集体,共享发展红利 虽然村集体有钱了,胡太平并没有急功近利地完全将钱分出去。“村集体有了钱,能办的事情也多了。” 近年,龙山村在人居环境整治、民生公共事业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征地修路、环卫保洁、修建公厕和游步道等先后投入近70万元,描绘出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景象,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看到村里发生的改变,村民们也有干劲了,一些原本观望的村民开始主动参与村庄环境的保护。正在路边进行绿化种植的村民组长孙致高告诉记者:“村里环境美了,村民自己住得舒服,游客也愿意来了。” “今年我们最后三个自然村的美好乡村也要批下来了,龙山实现了美好乡村建设的全覆盖。”胡太平说,今年还打算扶持20户村民利用闲置房屋建设民宿,推动龙山一日游,增加村民收入。 这几年,胡太平先后争取了几个大项目,从丫山到龙山的一条7.5公里彩虹柏油路,上级财政投入0万元;南陵湖的河道治理、水系治理上级又投入万元……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昔日深山璞玉如今“变身”璀璨明珠。“村集体经济每年要保持5-9%的增长,力争十四五末达到万元。”谈到下一步规划,胡太平信心满满。 记者手记: 如何盘活农村特色资源,充分发挥土地、资金、劳务要素价值,用体制机制创新实现了“循环造血”功能,是乡村振兴道路上必须破解的难题。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村的最大资源,必须从土地里挖金子。壮大集体经济,不但要管好用活集体资产,还要源源不断,细水长流!龙山村的经验证明:只要“变”的观念跟得上,黄土也能变成金! 初春的龙山之行,记者看到的是美丽乡村的亮眼镜头,听到的是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感受到的是“三变”改革的强劲脉动…… 全媒体记者程华正张文婷马卉卉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gangzx.com/qgxms/1253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