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4/2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在祖国北疆有这样一所从“大荒地”走来的师范院校,在66年艰辛办学历程中有37年农村办学历史,自诞生之日起就打下了深深的乡村烙印,东北抗联精神涵养了其坚毅的红色气质……这里不断擦亮师范教育底色,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托举起无数乡村孩子的梦想。“东极”抚远、“北极”漠河、“中国最冷小镇”呼中……黑龙江18个边境县都有这所学校毕业生的默默坚守。时至今日,学校每年仍有半数毕业生选择留在黑龙江,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投身乡村教育的广阔天地。这所学校就是牡丹江师范学院。一批批师生甘当不灭的“北疆红烛”,以教育之力投身乡村、戍守边疆,风雪严寒吹不灭他们的教育初心,岁月流转磨不灭他们的育人使命……37年农村办学“大荒地”里走出来的师范院校在第40个教师节前夕,记者来到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西北角的牡丹江师范学院,随处可见迎接级新生和祝福教师节的暖心横幅标语,新生正在参加军训,运动场内传来铿锵有力的口号声。在傍晚的校园内行走,灯火通明的教学楼传来了激昂的校歌旋律……“大荒地里铸就的精神永恒,为祖国肩负起神圣的使命,你给我们骄傲的名字是教师,我们为教育事业献忠诚……”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级新生姜雨昕和同学们正在排练校歌《神圣的使命》。“我从歌词中知道了校史,更感受到祖国对我们的殷殷嘱托。”在学校校史馆中,展陈着大量文件、照片、实物等档案资料,生动展示了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思想以及独有的“大荒地”精神。这所始建于年的高校,历经东北农学院嫩江分院、北安师范专科学校、宁安师范专科学校、牡丹江师范学院四个时期,37年农村办学历史铸就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自强不息、励志图新”的“大荒地”精神,激励一代代学子奋发图强。位于宁安市东京城镇的“大荒地”老校址,无声诉说着学校办学的筚路蓝缕。当年,学校借用宁安良种繁育场作为校址,仅有一栋近平方米的砖石结构办公用房和几十栋朝鲜族民用草房。一名学生的打油诗记录了当时艰苦的办学条件:“朝鲜大炕、尘土飞扬、凉水洗脸、好似挂浆。”级校友、著名作家韩乃寅曾这样描述他在“大荒地”求学的岁月:“进到学校一看,那时大概(晚上)九点多钟了,学校灯光昏暗,我背着行李悄悄一看,原来点的都是蜡,地都是土泥路。”面对当时恶劣的办学条件,学校提出了“以校建场,以场养校,场校合一”的口号,全体师生攻坚克难,晴天劳作、雨天上课,通过农业生产实现了自给自足,也正是在此期间形成了“大荒地”精神,成为滋养后人的精神力量。年,牡丹江师范学院搬迁至现址,结束了农村办学历史。岁月变迁,精神不改,在“大荒地”精神指引下,这所学校已成为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规模最大、师范底色鲜明的省属本科院校——早在6年便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如今已拥有21个二级学院、本科专业5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二级学科37个……这所学校一路从乡村走来,更要让更多毕业生到乡村去。“学校58个本科专业中,有18个是师范专业,作为一所从乡村走来的师范院校,我们要把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让更多毕业生服务乡村。”牡丹江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王志浩说,学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用东北抗联精神等红色教育资源协同育人,厚植学生的乡村教育情怀,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红烛”之光照亮乡村教育之路“让每颗饱满的果实,都成为一颗良种,让每支燃烧的烛光,都点亮满天群星。”正如校歌《神圣的使命》所唱,众多毕业生选择坚守乡村,甘愿做一支“北疆红烛”,点亮乡村教育的璀璨星空。在黑龙江省安达市任民镇中心小学,优美的童声合唱传出窗外,音乐与舞蹈学院届毕业生、音乐教师张雨正在指导孩子们放声歌唱,秋日温暖的阳光照在孩子们稚嫩的脸上。在这所距离市区数十公里的农村小学,年,张雨和同事创立了“村里的孩儿”音乐班,为热爱歌唱的农村孩子创造了学习音乐的机会。今年4月11日,张雨重回阔别多年的校园,为余名学生党员代表讲授专题党课,分享扎根基层的经历。听到动情之处,学弟学妹们红了眼眶。“正是学校四年的培养,让我有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也让我选择扎根乡村,用自己所学带动乡村娃通过音乐提升自信,勇敢追求梦想。”张雨说,他将孩子们的合唱视频发布在短视频平台,希望学生们乐观自信的态度像蒲公英一样,影响更多孩子。《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首广为流传的歌曲,表达了对教师的深情厚谊。多年以来,牡丹江师范学院为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基础教育提供了大量师资。一些学生因为自己的老师曾于这里毕业而报考这里,毕业后又返回家乡任教。当“曾为恩师、今为同事”照进现实,“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也有了更加具象化的表达。在北安市第三中学,文学院届毕业生、教师刘鑫鑫正在为全班50余名学生教授语文课,板书整齐工整。“我的高中语文老师是学校8届毕业生,经常会和我们分享她的求学岁月。”刘鑫鑫说,她如愿成为老师的学妹,毕业后回到母校和老师成为同事,让她既兴奋又有成就感。“初中语文老师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觉得心里特别温暖,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十分感兴趣,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公费师范专业。”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葛绍蕊说,她毕业后将定向回到家乡东宁市任教,以辛勤工作回报家乡培养。“学校有多位老师都毕业于牡丹江师范学院,他们专业技术扎实、教学实践能力强,有扎根乡村的情怀,已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穆棱市第一中学党总支书记高维耕说。一组数据反映了这个学校毕业生反哺乡村、助力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在年的名毕业生中,有人留省就业,在省内县(市、区)以下就业人数人……牡丹江师范学院年至就业数据显示,留省就业人数占当年毕业生的半数,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奋战在乡村教育、乡村振兴一线。“金课”锻造乡村教育之基牡丹江师范学院立足乡村师范教育,搭建了完善的课程体系。教室内,教育科学学院级心理学专业学生赵月正在认真听讲教师吴传刚开设的《振兴乡村教育》课程。“我来自黑龙江省青冈县,上节课老师让我们了解各自家乡的风土人情,轮流报告交流,加深对乡情、省情的了解。”赵月说,这门课包含乡村振兴案例解读、乡村教育基本理论等内容,让他们参与分享家乡建设思路,讨论乡村教育问题。“我们是省级‘双一流’特色学科——乡村教育学学科的主要发起和承担单位,基于学校37年农村办学经验,通过‘理论+实践’让孩子们了解乡村、服务乡村。”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于海英说,学校搭建了乡村教育专题研究、乡村学校校长领导力研究等20门课程构成的乡村教育学学科体系,涵盖学士和硕士两个培养层次。“我们学校始于乡村、回归乡村,培养高素质的乡村教师队伍,需要一批精品课程来作为底座支撑。”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李殿伟说,3年来,学校共建设了5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7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仅年就获批《教师语言艺术》等国家级一流课程9门,全国排名,领跑同类院校。“《离散数学》是数学师范专业的主干课程,从项目启动到送审需要一年时间,老师们利用寒暑假集中打磨课程,还聘请了国家级的课程专家,完成不下十轮的深度打磨。”牡丹江师范学院国家级一流课程《离散数学》负责人王岚说,通过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内容等方式创建一流课程,提升了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和学习效率。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级学生孟荟萱说,课程还引入实践环节,通过上机实验,加强了对课程内容的吸收。乡村教师与高校师生的“双向奔赴”作为一名有着20余年乡村教学经验的教师,现任哈尔滨中学校长的马建平,未曾想过自己有一天能被请到大学为师范生授课。去年11月,她曾在牡丹江师范学院接受“国培计划”培训,因在培训中表现突出、乡村教育情怀深厚,受邀分享一路走来的教育初心和教学经验。“乡村孩子渴望更好的教育资源,这就需要我们扎根乡村教育一线,台下这些师范生即将走到乡村教育岗位上,我想用亲身经历为他们答疑解惑。”马建平说,乡村教师既要嚼得菜根也要能做得大事,要把心沉下来,从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gangzx.com/qgxdl/1408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