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王散木,河南固始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大众文化学会会员,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会员,东莞市文艺批评家协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东莞创作基地秘书长兼编辑中心主编,中华世纪文化出版社编审,广东人民出版社东莞编辑中心编辑。信阳师院文学院客座教授,中山大学MBA高研班兼职教授。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业余文学创作,作品曾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河南日报》《中国青年报》《华西都市报》《读者报》《蜀报》《中国作家》《散文选刊》《散文百家》等报刊发表,并被收入国内外多种选本,获省以上奖项百余次。近年出版的作品集有《此情依依》《莞情流韵》《莞土挹香》《莞风南韵》《春花秋实》,中短篇小说集《南方故事》,文艺评论集《为您喝彩》,《王散木作品选集》(五卷本),主编《新世纪精美散文随笔选》《当代作家文丛》《世纪文化丛书》《世纪文丛》等一百多部(辑)。创作名录入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大辞典》《中国散文家大辞典》《中国小说家大辞典》等典籍。截至目前,作品已被国家图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重点大学和国内一百多家重点图书馆及港澳台有关机构收藏。 临安散文三章 王散木 作者(左二)参加临安采风和来自全国的作家在一起 相见时难别亦难 城市里的快节奏生活慢下来就感觉自己快要被淘汰,乡下悠闲惬意的柴米油盐的日子,好像才可以让我们紧绷的神经得以舒缓。 早几年就萌生了一个念头:如果可以回乡下弄一块地皮,盖一栋自己喜欢的农舍,小院的栅栏围墙,爬满花花草草,回归平淡生活。春夏秋冬,读书喝茶,只闻花香,不谈喜悲。偶尔约上仨俩好友,只是静静坐着,时不时闲聊几句,便觉妙不可言。院落墙角间、房前屋后僻静处,种些许草木,雅致盎然。白墙黛瓦徽式平房或两层小楼,迎朝辉,送夕阳,日子缓缓地过,时光慢慢地流。栅栏外,沟沿边,石台阶缓缓延伸至清澈见底、微波粼粼的宅沟;外沟沿边疏朗的蒲草、小簇的芦苇,在微风的爱抚下,摇曳摆荡;时而有群鸭子、白鹅消闲自在地从蒲草边游过。蓦然回首,窗外绿色爬满墙头,墙外果枝伸进小院,时不时又有一些鸟儿从屋檐掠过…… 这个“回乡下造间农舍,慢慢陪老伴变老”的憧憬,曾多次跟家人计划过,也曾与老家的亲友们探讨过。大家一致认为可行,但是,迟迟未能付诸于行动。这次来临安,来相见村,来云相见民宿,更勾起了以前的念头。 对相见村的向往,始于昨天下午从乡野梯田回村的路上。这次采风活动的策划者、我的作家朋友伟宏兄弟,遥指对面金黄色稻茬覆盖着的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梯田,淡淡薄雾袅袅娆娆地盘旋的半山腰,在绿树和白雾中隐隐约约现出一栋栋白墙灰瓦的农家小屋……“那就是我们明天要去的相见村。” 第二天,我们搭乘旅游公司的中巴车沿着崎岖盘旋的山道左弯右转,青山绿水一路陪伴,风光美得让人如痴如醉。车技不佳的新手是绝对不敢自己开车上山的。大约一个多小时的光景,我们便来到了这个自古流传着“相见相见,看看看得见,喊喊听得见,走走要半天”民谣的相见村。 到了村里,才了解到这个村名源自当地世代相传的一个美丽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亲兄弟从淳安逃难到了临安龙岗镇,他们相约到当时的龙岛大峡谷(即浙西大峡谷)各自寻找自己的安身地,数月后在峡谷的一处美丽山凹不期而遇,便决定一起落户在此,并取名相见村。小村依照所处山腰高低位置的不同,分为上相见、下相见。下了车,早就迎候在那里的主人便把我们领进提前就预订好了的民宿“云相见”茶园。丢下行囊,作家们便迫不及待地三五一伙,沿着用元竹绑扎固定了安全围栏的主村道,转墙角,绕菜园,上台阶,下坡坎,找寻着各自的兴趣点。 隐藏在青山绿水中的一处处农舍,一律呈现着朴实的外表,墙壁有的是土坯、有的用块石垒砌、有灰白墙壁绘着拙朴果蔬人物简笔画的,最高的也就是两层,大多为错落有致的平房,伴着竹林、桂花树、用黑白灰色简单地装扮着。无论是宽还是窄的路边(或墙边),总都是恰如其分的摆放有一小捆元竹、一张或圆或方的木凳、木墩,任游客随时随地小憩。房前屋后的小菜园里,青菜、萝卜、葱蒜、香菜等品种繁多,菜畦子都不大,很是精致。 在半山腰一处三面栅栏半开放围着的农舍前,一对老夫妻在院内晒太阳,老太太手上还在忙着好像是竹编什么的活计。我们只是远远地驻足了一会儿,老太太便站起身来,打着邀请上去坐坐的手势。我们不忍心搅扰这对幸福的老夫妻,便招招手婉谢,继续我们漫无目标的行走。 最后,我们落脚云相见客栈。客栈前草坪上,实木铺设的矮矮的台子上,是简朴的长凳、木台,可供十几个人同时品茶聊天。喜欢照相的或依客栈为背景、或依峡谷远山薄云为背景,相互拍照留念。主人说,午饭就安排在客栈和茶园两处,由大家各选方便。 利用距离饭时还有半个小时的间隙,我登上客栈二楼,仔细欣赏这幢简约不简单的房舍。站在屋前庭院,或是客房阳台,峡谷风光一览无遗。有时,整条峡谷被洁白的云雾笼罩着,对面山顶的村庄、公路,若隐若现,阳光从山脊边射来,那种美简直让人窒息! 主人有着二十多年的旅游开发经验,深深了解客人的喜好,宁静、淳朴、自然、清新,他们就是看中了相见村这个幽静的“世外仙境”,才如此独辟蹊径地开了这家民宿。里外设计也都是他们师徒俩自己操刀。原木加当地石墙构建的外观建筑,加上竹篱笆围起的精致花园,与整个村落相融相合。一共12个房间,依旧保留着原先原汁原味的地板、房梁、吊顶,当然也还有颇多值得点赞的细节,诸如床上用品、卫浴设备都是当今精品民宿标配,洗护用品是进口的洋货,我叫不上名字,也不好意思占用主人(也是老板)宝贵的时间去询问。角角落落还摆放着每天特意采来的小野花。有独立小餐厅,食材都是最地道最新鲜的。二号楼是最适合两家包栋租住的,一共4间,其中两间是亲子房,围着竹篱笆、摆设着毛竹靠椅、原木长桌的户外庭院充满了儿时的温馨,和三五好友一起,坐在这里,喝茶品酒,观云海,聊人生,确实惬意。 主人最后把我引进一号楼的一号房,独门独户风景。 主人问:王老师,您住酒店试过躺在床上看日出的吗?这房间就可以!傍晚坐在专属的阳台上(只有这个一号房才有这待遇)一直到天黑,看着对面山头的家家户户熄灯,峡谷慢慢起雾,那感觉让您无法形容;早上睁开眼睛望着对面的山头,太阳慢慢升起,如果伴随有薄雾飘荡在峡谷,半睡半醒的您一定会以为自己躺在云端里。洁白的雾笼罩着对面山顶的村庄、公路,若隐若现,阳光从山脊边射来,那种美会让人窒息,让人没有思想。房间里可以看到山外的不同风光,高处望远,让你可以尽情的放松、放歌。客房里没有电视,那是为了你可以静静地听山里的风声,静静地聆听山里的虫鸣,感受一下山里的宁静。 我立即会意:小兄弟,您的客栈“云相见”的名儿一定是在这个房间找来的灵感吧? 哈哈……让老师您给猜准啦!这是个贵宾房,价格虽然比其它房间贵,但是绝对超值!老板说,冬天我们这里有积雪,住在这个房间里看雪更漂亮! 我说,好啊,下次带您嫂子过来就选在冬天,房费您打点折吧? 老师您真会开玩笑,您是我的贵客,想请都难得请来,只要您真得舍福再来,哪能跟您收费呢?老板一脸憨厚,我也报以会心一笑。 午饭后,我们又在云相见茶园盘桓了一阵子。如果不是因为预定的行程时间不允许,看样子,大家都没有主动离开的意思。告别了,云相见!我还会再来的,带上三五知己朋友,带上家人。 铜锅煮出家国情 九九重阳,丹桂飘香。秋风送爽的乡野梯田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与杭州临安五星村的村民们共同演绎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联欢。村民们点燃茅草、豆秸、蒿杆、竹木劈柴等燃料,顷刻间,三个木架上用铁丝吊起的圆铜锅在熊熊烈焰的舔舐下,嘶嘶作响——铜锅里的水烧开了,米粒煮胀了,腊肉干菜豆类等在高温的作用下慢慢要熟了。 熊熊火焰也点燃了作家们的兴致,人人摩拳擦掌,个个跃跃欲试,争相参与其间。添柴烧火的,不顾烟雾呛鼻;现场唱歌、吟诗、跳锅庄、演活报剧的,哪管火焰熏烤……把个活动现场搞得热火朝天,只为体验一把这个乡村特有的温馨多情的铜锅饭。 村支书告诉我们,其实,这是我们乡村日常生活的再现,在辈辈相传中烧出了乡邻的情、牵系了男女的爱,在不断改进发展中,逐步形成为一种山乡家常饭。村民一大早就上山干农活,山高路远,中午没法回家吃饭,于是便带上轻巧的圆铜锅,装进大米、腊肉(或腊鱼腊鸡)、干菜、豆类等,中午时分就近取山泉水、捡柴火,支上几块石头,就开始煮饭了。有一家三两人自煮的,有左邻右舍搭伙的,更有青年男女两情相悦提前相约合作的。不用说,男捡柴取水、女烧火洗锅,合理搭配,分工合作,其乐融融,其情绵绵,擦出爱情的火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如今,这种铜锅饭煮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味道也越来越鲜美多样,已经成为本地各个民宿接待外地游客供不应求的特色农家饭了。当晚,我们就亲口品尝到了我们亲手烧煮的营养丰富香喷爽口的铜锅饭。 酒酣耳热之际,借着酒兴我走到村书记那桌,自报家门:徐书记,我来自广东,您知道东莞的大盆菜、珠三角的龙舟饭吗?如果你知道,我连喝三杯;如果不知道,您连喝三杯,然后我给您说说,告诉您怎样把你们的铜锅饭也煮成像大盆菜、龙舟饭一样深受大众喜爱的著名品牌…… 我的话还没说完,书记连连摇头,麻利地站起来斟满三大杯,一饮而尽,豪气干云。然后一个“请”的手势,让我坐下,那意思就是:愿闻其详! 龙舟饭,又称龙船饭,那可是火爆珠三角、享誉全中国和世界华人圈的饮食品牌!是广东地方传统民俗,珠三角地区水乡龙船文化的重要一环。每年端午节期间,赛完龙舟,都会组织在一起吃龙船饭,对于村民来说,划龙舟是对神的敬仰,龙船、龙帽、龙船衫、龙船饭都被视为神圣之物。龙舟饭实际是一种混合了多种食物的米饭,辅助材料一般有沙葛、豆角、猪肉、鸡肉、粟米、冬菇等,祈愿所有参与者吃后就能像龙一样威猛矫健。寓意一种好意头。吃过龙船饭,一年都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除了参赛的人以外,村中上下老少,包括远近的亲友、路过的客人,都可以到现场领取龙船饭。在吃龙船饭的时候,村民们都是平等的,无论你的身份贫富贵贱,条件是一定要自己亲自到场。“吃过龙舟饭,饮了龙舟酒,全年健康无忧愁”这一俗语,印证了大家对龙舟饭的美好寄托。吃龙舟饭能沾上龙舟“灵气”,能使生意兴隆,家人吉祥平安,是珠三角地区人们的共识。 赛龙舟是重力气活,划船的人要吃饱吃好才有力气,龙船饭里虾米、鱼丸等水乡特产是必不可少的,其它的配料各地不尽相同,多是鸡蛋、烧鹅、叉烧、豆角、香菇等,反正以好吃为宜。龙船饭是饭菜合一,一些村庄还会放入瑶柱、蚝豉等贵一些的材料。而饭也分粘米饭、糯米饭等,特别是东莞的龙船饭里一般是没有鱼的,因为饭菜合一,为防止骨刺,龙船饭里面是不放鱼的。 现在的龙舟饭,早已发展成龙舟宴了,不仅仅局限于端午赛龙舟吃了,凡是有重大的喜庆活动、重阳敬老等大型聚餐,都会采取这种形式,规模从几十人、上百人到几百、上千乃至上万人的都有,场面宏大,火爆壮观。龙舟宴的菜式也是五花八门,什么五色龙舟饭、冬瓜薏米煲水鸭、秘制彭公鹅、家乡五香肉、野鸡卷拼炸奶、柚皮蒜子鳝、松子雀巢丁、鸿运四杯鸡等,多数地方讲究每桌“九大簋”,即八菜一汤。也有十一道菜式的。 赛龙舟是一项多人合作的竞技活动,讲究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奋勇争先的拼搏精神,大家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龙腾虎跃中彰显团队精气神,亮出中华魂,实现中国梦。 再说大盆菜,这可是一道体现家国情怀的大菜!缘起于悲情悲壮,展现中华儿女智慧与抗争不屈精神。 大盆菜是东莞长安镇乌沙陈屋村民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这一天,借天后诞之名来纪念陈氏宗族的村俗。大盆菜虽然历史悠久,但烹制方法迄今仍无太大的变动。最早的盆菜分五层,由下而上是:萝卜、菜头、浮皮、鱿鱼、肉。现在盆菜通常由九层、十层菜组成,寓意“长长久久”、“十全十美”。吃盆菜最大的乐趣不在吃而在“围”:人们自由结合围在一起,饮食说笑,热闹非凡。吃盆菜其实吃的是一种气氛,吃盆菜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全村同吃一盆菜,表示团圆和睦,象征团结、团圆;盆子里的菜分层叠放,有上下和睦、团结一心、不分彼此,上下同心协力的寓意。 年4月,南宋朝廷败退到广东,杨太后与弟弟杨亮节携宋帝昰、昺到东莞(含香港)一带,6月再迁新会崖山,所到之处,广东人民纷纷前往勤王。东莞熊飞以布衣率领义兵,在铜岭(今榴花塔所在山)斩元将姚文虎,恢复广州、韶关,因叛徒开城,巷战而死。长安乌沙李佳之母陈氏,为使儿子一心抗敌,而无后顾之忧,毅然投海自尽。当年勤王大军多达20万人,同于船上漂浮,一来缺乏盛菜钵碟,二来避免在船上倾泻,沿海百姓巧用木盆,将三五家所做之菜,盛在一起。由于各家各户,使出各家本领,而且叠于一盆,味道特别浓香丰腻。宋帝昺连连赞美。从此,盆菜在广东沿海地区成了贡菜极品,流传下来。 三相比照,不难看出:铜锅饭、龙舟饭、大盆菜,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多种食物的混合体;不同之处,铜锅煮成乡村的爱,龙舟划出了中华魂,大盆端出家国情!越是乡土的,就越是大众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相信,待以时日,铜锅饭定能媲美龙舟饭、大盆菜,走出乡村,征服大众,走向全国! 作者和来自内蒙的作家吴玉洪合影 绿韵山魂 水有水的韵致,山有山的魂魄。 那漫山遍野浓淡交织、牵绊多情、千姿百态的绿色,不仅遮隐了天目山的肌肤,更铸就了它永恒不灭的魂魄。浓绿的林木,墨绿的石头,碧绿的潭水,淡绿的嫩草杂蔓,共同汇聚成一部气势恢宏、雄浑通透、多声部完美和谐的交响曲。在溢绿叠翠的天目山这里,就是朱自清笔下的《绿》也是不能比拟的。朱先生说梅雨潭闪闪的绿招引着他,但我总感觉:朱自清先生笔下梅雨潭的绿,是娇柔乏力的;天目山的绿,才是浓墨重彩、大气磅礴,令人深深陶醉、久久震撼的。 天目山因东、西峰顶各有一池,宛若双眸仰望苍穹,而由此得名。因为在滴翠的绿峰上,清澈透亮明若仙镜的天池,在太阳直射的时候,还能看到闪动的光影,蓝天白云尽收,意蕴妙处难言。从战国时期《老子》“欲度南极避水灾,天目海陵最为第一”之句,便可得知天目山很早就被我们的先祖发现了,并赋予了这么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足见我们的先祖是多么富有想象力,多么热爱名山大川,多么善于发现美景。 有人说,黄山看山,九寨看水,天目看树;还有人说,黄山“奇松怪石传四海”、庐山“匡庐奇秀甲天下”,天目山则是“大树华盖闻九州”……游山归来,信然!天目山的树高大唯美,多姿多彩,它们构成了天目山绿的主体。它们的绿不仅体现在枝叶,而且存于树干,绿茸茸的苔藓爬上树干,成为树干的绿衣裳,增添了绿的妆容。一株株高大的金钱松直逼碧空,像蓄势欲发的绿色巨箭,直射苍穹,其中有一株高达56米,其高度成为中国之最。在天目苍莽丛林中4O米以上的树木,不计其数。威武高大的柳杉,树冠气势磅礴,遮天盖地。这里是世界罕见的大柳杉群落聚居地,需三四人以上合抱的大树达数千株,最大的柳杉树被清代乾隆皇帝御封为“大树王”,树龄长达两千年,树径达2米以上,在宋代就被发现并成为“千秋树”,可惜它死于20世纪30年代。在老大树王的右上方,人们又发现了新的大树王,其胸径超过两米,树高44米,单株材积80余立方米。这也许是冥冥中的代际传递吧。山中还有一棵中生代孑遗植物野生银杏,树龄达一万两千余年,是全球银杏的鼻祖,与恐龙同一时期存在,被誉为“活化石”。经过一代一代的萌发、生长,现在已经衍生出了20多代。它所形成的自然景观叫“五世同堂”。目前,全球只有在天目山有这样天然的野生状态林。一棵古树,经历了错综复杂的演化过程,在此时此刻与我们相见,怎不令人激动万分?它旺盛的生命力更是让人叹为观止!还有很多古老珍稀植物如天目铁木、木姜子、紫茎等,更多的是我们过去根本不曾知道的树种,诸如接骨木、地枫、短尼柯、毛果南烛、短柄枹、树三加、大柄冬青、褐叶青冈、天目紫茎、光叶毛果枳莒、野桐……实在难以一一细数,它们共同汇集成了天目山的绿海碧波。因此,这里也就名副其实地成了昆虫的世界,鸟的天堂,树的王国。 万物皆有灵性,大自然是神秘而奇妙的。在开山老殿山门路口的千年古道左右两边,原各有一株千年古柳杉,为开山老殿的护寺树,长得高大茂密。年,邵逸夫和安子介两位名人游览至此,顺眼望见左边这株柳杉,“哇!真大呀。”安子介急忙邀邵逸夫联手上前拥抱此树,并拍照留影。不久,右边这株与左边一样高大的柳杉竟莫名其妙地“轰”然倒塌。事后传闻,左边这株柳杉因受名人青睐而“得宠”,右边这株柳杉因“失宠”嫉妒而活活气死。翌年,著名作家金庸至此听说此事,专门在右边这株“失宠树”的树桩上拍照留念,以示对它的“安抚”,并在树桩中间栽下了一棵小柳杉。如今,这里成了景区里一处名人佳话的景点——“得宠树”与“失宠树”。 天目山的石头也都个个沁透着绿意,都有了生命,有了色彩。顽强的苔藓悄悄地从地下爬上去,依靠着雨露和云雾的滋润,餐风露宿,把生动的文字写满石头,使这些灰褐发白的石头,有了勃勃生机。尤其是天目大峡谷火山岩巨石因其多、大、奇、美还被编入世界吉尼斯之最,整个峡谷的石头从山上一直倾泻到山底,恍若凝结的瀑布。它们自然天成,毫无斧凿之痕。这里的石头会唱歌,会雕塑,会做画,更会赋诗。这些巨石从山顶一直泻到谷底,营造出一幅千姿百态的石谷奇观,再加上谷底的流溪和碧潭,与时不时长在石头缝隙的草木,以及隐约在石头上的绿苔,构成一幅幅美丽无比的画卷。踏着栈道和石阶延谷而行,高大的迎客石在向你招手致意,宽大的官帽石叫你上来,栩栩如生的青蛙石扯开嗓子大喊大叫,飞来石让你提心吊胆,仿佛在告诫世人:做人为官不可贪,要不然,飞来石就会突然砸到你! 天目山的水清澈透亮,噙着绿裹着翠,从高高的山顶滚下来,跌成了细碎的碧玉,翻成雪白的莲花,落成了不大也不小的瀑布,就像幼儿园里玩耍的孩子,漫山遍野都是嬉闹的水的笑声。水从石板上流过,光照着水底的石板,留下小虾米的影子,好像画里的境界。石头把水摔碎了,水也把石头凿开了,翻过大石头的水就在水头脚下,开凿了自己的新天地——一汪汪的潭。大大小小或圆或扁的潭好像玉坠一样,挂满了天目山的衣裙,似乎风一来就能发出环佩叮当的清音。一条条流溪,就像一条条碧绿的玉带,系在天目山的腰间,给天目山的绿带来灵韵。一汪汪潭水,就像一面面澄澈的镜子,嵌在一条条玉带的结环处,映照出万物精魂,透射着天地良心。 在天目山,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了登千年古道、赏千年古树、访千年古庙、忆千年古人的况味。我们边走边看边拍照边聊天,渐渐迷醉在这仙境般的世界里。千年古道半山腰,居然遇上茶马古道上才有的驼货的驴骡;返回的古道上,遇上相依搀扶着的一对老夫妇,这温馨幸福的一幕,感染着所有上下的游人,人们不约而同地为老人让道,目光中都闪现出肃然崇敬之情。抵达开山老殿,细细打量,此殿始建于元代,从它垒石为室、以茅结庐的沧桑外观,能让你感受到它当年的草创之艰,后渐繁盛,而后数毁于兵燹燹,而佛心终得久传。进殿内,居然又有新发现——自己曾特别喜欢的一副胡适拟撰的对联“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并由胡适博士手书在这里。“开山老殿”四个大字亦为大画家叶浅予所书…… 拜山的脚步渐行渐远,感悟思绪绵绵之际,突然想起天目山禅源寺前古林中深藏的一座古桥亭“雨华亭”亭柱上的对联:“蝉唱泉声成妙曲,树涛山籁谱清音。”您看,一曲山溪从雨华亭旁流过,清流洌洌,水湍音清。已是仲秋水渐浅,溪石浮现,青苔满布,别具风情。那许多溪石,不知经过多少时间的磨砥,透着一股穿越时空的苍凉,东晋的和尚、唐朝的诗仙、宋时的苏轼、明代的刘基……他们在秋风里路过这条道、经过这座桥或是坐在这座亭子的时候,一定也被这条溪涧吸引,不知,他们看到的溪石是否正是如今的这些……流水清灵涤心尘,溪石重岚去烦忧。从天目山溪石的苍古,了悟古往今来的相通,比如,为人当修心修身,最根本的德行,立身处世的根本,便是历经拍岸惊涛,也当坚守,坚若磐石…… (在线责编 尚书) 推荐阅读 余秋雨|笔墨祭 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 高洪波|鸡血石记 池 莉|熬至滴水成珠 阿 成|抚远之远(外一篇) 周树山|乱世和末世的自我救赎——梁启超的人生哲学 张继炼|大漠神韵(系列散文) 廖静仁|调琴师(小说) 张 镭|失独者K先生 林清玄|生命的意义 曹学林|我与汪国真的一面之缘 天 涯|带一个春天回家 警 喻|警喻小小说两篇 吴世莲|吴世莲抒情诗选 王卫民|紫薇 赵晏彪|心灵的家园创作的牧场——评张继炼小说集《遥远的牧场》 白爱青|是新生,也是重逢(组诗) 李凤臣|麦收 裴海霞|巴丹吉林是用来仰望的 杨东婷|怀念母亲 三色堇|大雁塔,铎声阵阵(组诗) 中国作家在线 +作家文学爱好者都石家庄治疗白癜风医院儿童白癜风的早期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