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9-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安凤,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加上“天路”“古道群”的字眼,古道四通八达,错落交织,看上去就充满诱惑与挑战。

安凤村藏在武义南部的崇山峻岭之间,海拔米,是武义海拔最高的村庄,地处原武义、宣平、丽水三地交界处,传说晚上可见三处万家灯火。去之前,查资料说安凤有14条古道,到了听村民一数,大大小小古道有20多条。

车子蜿蜒而上,在离安凤村不远的一个制高点,举目四望,东南西北都是群山绵延,天高云淡,山色如黛,一览众山,顿感神清气爽,惬意自在。

我们开车进山,自然会有好感觉,而对从前的山里人而言,更多的是闭塞与艰辛。上世纪80年代末,安凤村才通公路,以前村民们进进出出只能走古道,到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方向,都有不同的古道。这些通向外面世界的古道,承载了山里人祖祖辈辈的期待,又时刻连接起“家”的温暖。

山中多艰辛古道老农勤

五十开外的宋国栋是安凤村支书,小时候对外界的那种无限向往,至今记忆犹新。

10岁那年,他听说离安凤村20多公里远的道芝村通公共汽车,就特想出去看看。可是,他从小没出过门,大人也没钱没工夫带他出去。于是,他“很懂事”地和父母说,要为家里出点力,跟大人走古道扛木材出去卖。就这样,小小年纪的他扛着木材,出去见了见世面。从此,他立志要走出大山,要脱贫致富,要改变山里人的命运。

从安凤走到少妃、道芝村那边,需要花去一整天,早上4点多出门,晚上七八点到家,卖了木材、茶叶等山货,带回一些粮食、盐、化肥等。

我们这天走的,就是宋国栋小时候所走过的古道之一,从安凤到茶坑。茶坑到道芝、新宅还远,不过都已通了公路。安凤到茶坑这一段大约2.5公里,大多是石板路,保存完好,“应该是以前两个村一起修的路”。

安凤村有四五百年历史,这块风水宝地的东南西北,有四扇隘口一样的“大门”守护,有水流到山下,据说是瓯江发源地之一。到茶坑要走北门,过一段水泥路,至“石门槛”处,就是安凤、茶坑两村的界石。据说,以前村民有争打的话,逃到石门槛就不能再追,颇有“出界豁免”的意思。

站在石门槛岭上俯瞰,山坳里躺着茶坑村。暮春时节,古道两侧草木茂盛,野菊、猕猴桃、金樱子、金银花、野葡萄、野荔枝……往下走倒是轻松,既可赏景,摘点花花草草,拍些果果虫虫,轻风吹来也不显热。

下行不远,至一个叫申丘岭的地方,有村民在山间田地里种东西,有人在收土豆、花生。村民说,这样的地在山里十分宝贵,现在种的人少了,早些年大家生活水平都不高,能种的地方都开荒出来种粮食。宋国栋也深有感触,他说,这条古道两边的空隙以前也没闲着,都被开出来种玉米、黄豆。“我兄弟姐妹7个,全家连老人有11口人,山里地少人多,每天的口粮可是件大事。”

光靠有限的山地,当然无法解决全部的生计,他们还得砍树背出去卖。快到茶坑时,在古道上碰到了一队伐木工,四个人,每人一根木杖,左肩背着一根又长又重的杉树,沿着古道下山。他们4个都是“老年壮劳力”,57岁、62岁、70岁、73岁,已经是颐养天年的年纪。陶土根说,他们做惯了这个,中间歇息几次,下山也挺快的。村里的一块空地上,堆满了木材,他们一天要来回搬很多次,赚点辛苦钱。这是只能人力完成的活,历来如此,没有捷径。

休息时点上旱烟,也是种享受。这种既“给力”又便宜的烟草,是山民们喜欢的,似乎也更有土味。

刚进茶坑村,就碰到了68岁的陶舍龙,正在割野蜂蜜,见了我们,忙热情地招呼,拿一小块蜂巢蜜给我们尝尝。甜甜的蜜,还有植物清香。

土蜂蜜也是山里人的收入来源,茶坑村有六七户做这个。土蜂蜜一公斤能卖元,大多需要预定,而且老客居多,城里人喜欢土货,五公斤十公斤买去,还可送人。

茶坑村真是漂亮。村子层层叠叠,黄土房沿山而建,层次有六,远观颇有味道,像一幅画。从上往下看,也有美中不足,近年来不少村民将自家房顶改成了红色琉璃瓦,于我而言,这便少了原先黄墙黑瓦的意境。

村中大多是老人,有的在挖土豆,有的在摘野菜,有的在溪中洗漱,一派悠然。山村如此安宁,以往农村里常见土狗乱窜,茶坑村走一圈,竟没看到一条狗。想来也属少见。

茶坑村以茶名,却不产茶,村里有老汽车站、大会堂,如今都已弃用,除了堆放点杂物。村口就是公路,溪上一座石桥,桥边有七八棵古树,红豆杉、榧树、枫香等,树龄大多在两三百年,粗大挺拔,有如村子的守望者。

我们坐车返回安凤,在安凤吃了中饭,又出“东门”,走古道去普爱———这个隔着三四公里的小村,是属于丽水的。

安凤村里有茶厂,武义有名的汤记高山茶就出自这里。端午时节,很多村民在村东茶山上采茶,其中竟然有95岁老人,一年也能卖出千把块钱补贴家用。果然是长寿村,村民一辈子都在接受大自然的礼遇馈赠。

茶山之下,沿涧流边徒步,又是另一条古道。开始还好走,有不少田地,那是安凤人劳作的地方。同行的村干部说,以前这里漫山都是干农活的,热闹得很,大人们边干活边谈天,小孩子也喜欢跟出来嬉戏,连带来的午饭都特别香。

接着,山路逐渐变窄变陡,越来越难走,风景却是渐好,有如世外桃源,“人间四月芳菲尽”,时已5月底,红艳艳的杜鹃还在山涧旁肆意绽放,惹眼又欢喜。

最难走的就是当地称作“老鼠梯”这段,几百米的距离,有好几处七八十度的陡坡,石阶很碎很小,一段二三十米,不少都是10厘米长的尖石———这或便是“老鼠梯”之所由。每走一步都要小心,前后两人几乎头脚相碰,胆小者不免惴惴。这还真有“天路”的味道了。

走过最难走的老鼠梯,山下的普爱村也便遥遥可见。村民说,安凤与普爱自古就分属两地,安凤人却在普爱有十几亩田地。早些年春种秋收,人们还要挑着担子往返。盐之类的必需品,也大多从普爱这边带回。

从普爱到新宅镇的板坑、金岩、上坊、东巨等村,有公路也有古道。从安凤到道芝、新宅、板坑可以围成一个圈,有山便有人走,条条古道相连相通。

老家的记忆,行再远,抹不去。安凤天路古道群串起了大山深处的村落,支撑着无数山里人的家园梦。由最高处,安凤可以四通八达地连接外界,经历一路精彩,最后总又指向家的方向。

看雪避暑云上安凤

“九丹开石宝,山径没荒林。仙人翻可见,隐士更难寻。篱下黄菊花,秋山白云琴。山水千古秀,松竹好清音……”《宣阳安凤朱氏宗谱》中这首赞美安凤的诗,十分生动地描绘了安凤的地理风貌及世外桃源的一面。安凤之名以及这块风水宝地的历史,当地人都有美丽的传说。

安凤位于海拔千米的上畔岭,是武义县内海拔最高的行政村,素有“小西藏”之称。云上安凤四周皆山,周围山峰海拔分别在米、米、米、米、米至米。站在村口高处,安凤宛在小小盆地,俯瞰村中房屋布局,犹如一只展翅飞翔的凤凰。村口现在立着一只飘逸飞翔的凤凰雕像,寄托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寓意。

村中大多是泥土房,坐在门槛上吸着旱烟的老人悠闲自在,不时有老农牵牛而过。安凤村多人,青壮年一般都在外面,在海南等地做木工的就有几十人,村里常住百来个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小孩也都跟着出去读书了,开农家乐的程国华46岁,是村里留守人员中最年轻的。

村支书宋国栋之前在海南做木工,后来到武义办民用刀具厂,生意已经颇有规模。不过,他一直有个反哺老家的心愿。他说,自己一个人富不算富,一定要想办法让村民共同致富,不然太“孤独”。他放弃了把企业做大的机会,回到村里要做乡村振兴的事。

目前,安凤在向高山种植、高山旅游发展。该村近亩的高山金针花,因为吸收了更多的阳光,昼夜温差大,花味清香,营养价值极高,村民叫它“致富花”。像金针花一样,很多作物都要试种过,才知道适不适合。宋国栋在山上种了一批雪桃树,是从外地引进的,如果试种成功,村民就又多了一条致富门路。

因为得天独厚的土壤和气候,安凤村自古盛产茶叶。村办公大楼一楼有一间电商馆,安凤近年来也在尝试“触电”,毕竟山里有上好的茶叶、豆腐、蔬菜,应该做更好的推销。

年起,安凤开始创建美丽乡村精品村,并请有关方面做了旅游规划与建设。这个在外人看来颇为隐秘的山村,节假日会有一些人进来游玩,大热天更是避暑胜地。时有周边县市的客人带着大水箱,带山泉回去。宋国栋说,说到旅游,村里最想做的,是让游客能在安凤住下来。一方面是高山露营,山顶建了一座双凤亭,游步道直达,并种下多亩的高山杜鹃;一方面是高山民宿,村中央十来幢黄泥房围成一圈,可以改造。“我们想做一个适合家庭旅行的民宿,因为安凤一年四季都有可看可玩的,夏季避暑,冬季看雪。”

的确,安凤现在之被外界所知,更多是因为摄友们的推崇,以及那些美若北国的“大片”。安凤村坐落在高海拔山区,常年多雾,气温通常比平原地区低三五摄氏度。每当寒潮来袭,如遇空气湿度较高,山风一吹,露水就会在松树、竹木、柴草上凝结成雾凇,漫山遍野玉树琼枝,晶莹剔透,满眼银妆素裹,一派北国风光,美不胜收。这时的安凤村,秒变童话般美丽奇幻的雾凇仙境,以炸裂的方式美艳各大摄友群,成为金华冬季最热门的摄影胜地之一。

安凤村水口有一古树群,苍翠蓊郁。除常见的樟树、榧树外,还有五棵造型奇特、枝繁叶貌的老树,叫“水青冈”,最老的有多年树龄。最大那棵枝繁叶茂,藤蔓缠绕,树冠撑得很大,夏天站在这里便有天然的阴凉。这些古树边上就有一个庙,墙角一块将军石,据说切开里面是红色的,会“流血”———实则矿物质。村民说,安凤在高处,留不往多少水,流下去的溪水却是瓯江源头。

“天路”串珠

沿线山村也值得一走

有“武义西藏”之称的新宅镇,是省级生态镇,近年来立足于武义南部生态公园的定位,着力打造全域景区化经济发展新模式,不断丰富新宅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新内涵。

武义县“最美”评选中,金坑岭古道评为最美古道,许曳线公路评为最美天路,菊溪评为最美河流,大圆塘茶园评为最美茶园,金岩村评为“十佳养老福地”,大莱村评为“十大长寿村”,是市民自驾休闲游的乐园。

南部山区山高弯多,许曳线也称“天路”,如一条巨龙盘卧青山,横亘崇山峻岭,穿越深山峡谷,连接了众多宁静质朴、各具特色的山村。许曳线从新宅镇许里到三港乡曳坑,途经新宅镇少妃、道芝、柘坑、安村、后汤、茶坑、安凤,大溪口乡水头等村,沿途古树林立,溪流潺潺,仿佛串起一颗颗明珠,底蕴深厚。

大莱梯田现在声名远播,大莱梯田文化节、大莱油菜花节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附近还有露营基地、大圆塘茶园、“辣椒村”柘坑、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村落少妃村等好玩的地方。天路附近,更是有不少值得走走看看的古村。

新宅镇茶坑村就很不错。茶坑的先祖与桃溪陶村的先祖是同宗,建村余年,村人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农耕方式:“锄山耕田牛犁耙,种植采摘皆双手。”武义的乡村自古便有在村口植树造林营造水口的习俗。茶坑村水口及村周围山坡上的这批红豆杉,都生长得郁郁葱葱,大多需要三四人才能环抱,树龄至少在两三百年以上。

泥土是茶坑人的生命根基,至今保留下来的村子因山造势,层层叠叠,依山而建的一幢幢黄泥土坯夯成的土屋,犹如被岁月凝固的诗,无言地述说着一代代陶氏先人的生活理想。茶坑村除了土屋,没有华丽的殿堂,没有辉煌的大宅院,也没有令人惊叹的古建筑,只有朴实,似乎这里是泥巴墙砌成的博物馆。村中有座叫“弄堂”的泥墙院落,依山建造,户户相连在同一屋檐,走廊竟然有五六十米长。它冬暖夏凉,雨天可避雨,行走不湿鞋,过去还是农闲时妇女挤在一块纺纱线的最好场所,可谓独具匠心。茶坑人崇拜的都与水有关,一个是防水治水的大禹王,一个是祈雨赐雨的龙王爷。两王在村外都建有庙宇,塑着塑像,并且至今留有当地不同版本的美丽传说。

板坑村海拔多米,四面被大山包围,高山之间形成三条呈扇形展布的山谷。三条山谷中有三条通往丽水的古道:往西过板坑头岭是丽水的普爱村,往西南过龙门坑岭是丽水的龙门坑村,往南过金坑岭是丽水的富山头村。

现在武义到丽水已建成了几条公路,但普爱、龙门坑、富山头等丽水市的数十个村庄村民都还要翻过这三个山岭,到板坑乘车前往新宅镇赶集。板坑头、龙门坑、金坑三个山谷形成的三条溪流在板坑村北汇集向北注入金岩溪,流向瓯江入海。板坑村是革命老区村。村里还有抗日标语、凉亭等革命历史遗迹。洞主庙后墙外侧的板壁上,至今可见当年书写的抗日标语。

金岩村海拔米左右,也是革命老区,至今仍流传着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当年,从武义欲往丽水的日军在金岩村误食桐油,被困好几日,又遭板坑人砍断马腿。抗战老兵邓文伟系黄埔19期毕业,本报曾做过报道,去年刚刚去世,生前他被称作村中“活字典”。村里农家乐发展较好,夏天来玩的人尤其多。

金岩村有一块80余平方米的冲积土水域,生长着一种当地土名叫“水蕨菜”的可食用植物。这在其他地方是吃不到的,村里有人想在其他地方种植,未成。这种“水蕨菜”和桫椤一样,曾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与恐龙同时,同属“侏罗纪地质”时代的标志,也曾是食草恐龙赖以生存的食物,因此在村里被称为“恐龙菜”。村里有两棵红豆杉,隔河相望,公的高大挺拔,母的婀娜多姿。

大溪口乡山下鲍村也是中国传统村落,现存各种历史建筑31处,多数民居已有近年历史。穿过山村,沿着山路向北,有一条岔路,左边是婺处古道;右边金溪东岸一侧,有10口清代至民国时的靛青池遗迹,当年涂氏族人即在此浸泡生产靛青植物并由此致富。现在也常有驴友到村里游玩,顺便走走婺处古道。从山下鲍出发,到柳城皮子源,全程12.5公里。山下鲍离安凤也不远,一个在山谷,一个在山顶,在高处可以望见山下鲍,只是现在这段路走的人很少。

[古道攻略]

从武义县城出发,走武丽线先到新宅镇,再沿许曳线至安凤,共56公里左右,需用时一个多小时。沿途山高弯多,风景不错,经过不少村子,像少妃村、柘坑等,可以停下车逛一下,买点辣椒酱什么的。过柘坑有岔路口,往右是梁下线,就是到大莱梯田的方向;往左继续许曳线,沿路一直开,没有分岔。

在离安凤村2.5公里的茶坑村下车。村里走走,看看村民们的生活,有兴趣的可以带些山里货,像土豆、笋干、土蜂蜜等。

穿过村子南上,就是到安凤的古道,都是石板路,比较好走。路边草木茂盛,有很多野花野果。现在的人大多不太亲近自然,若是有当地村民陪同,或能多认几种野生植物。

到安凤后走走逛逛,可在农家乐吃中饭。安凤村里有茶厂,村民也多采茶制茶,会喝茶的,可买一些高山茶,品质不错。

安凤村是武义、丽水之交界,古道四通八达。不过很多路已荒芜,最好先问好路,有人愿带路当然最好。我们那天还走了去丽水普爱村的古道,但安凤到普爱之间不通公路,要走的话,可能得原路返回。

金岩、板坑也可一游,村里有宗祠,有古道,有农家乐。金岩古道是暂名,通到乌门,又叫乌门岭。还有驴友走东巨、茶坑、安凤、朱坑线路。

安凤村往西,有许曳线到大溪口、三港乡,那边的曳坑豆腐村、章湾、山下鲍等村都挺不错。到柳城也相当便利。若是返回武义、金华的,也可以直接返程。“天路”串珠沿线山村也值得一走。

来源|金华新闻客户端

作者|叶骏汪蕾

编辑|陶亮

赞赏

长按







































白癜风中医治疗方法
治疗白癜风哪家最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gangzx.com/qgxfc/27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