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巴山深处的旺苍县天台乡,散发着浓郁的原生态文化气息。大森林、溶洞群、刀耕火种、石板房、端公戏……,这些元素无一不震撼着现代人的心灵! 天台山的传说 天台山,山高坡陡,土地贫瘠,靠天吃饭。相传每遇旱、涝等自然灾害时,当地人们就会上天台山求神驱鬼,祈求风调雨顺,慢慢演化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公戏。 旺苍端公戏是上古先民以驱鬼逐疫、酬神纳吉为目的的巫教祭祀歌舞,表演者叫端公。表演时,端公头戴面具,手拿司刀、令牌等器械,表演驱鬼、降魔、除病法事和劝善、敬孝、忠君、报国等内容的剧目。其中,有一些神秘的杂耍,如:过刀桥、踏火坑、抓油锅、喷火、顶鏊、鞩铧等节目。动作原始、古朴、简单、粗犷,唱腔悠扬、高亢,锣鼓铿锵有力。其艺术特征独特,感染力十分强烈,有“戏剧活化石”之称。 旺苍端公戏的文化内容,涵盖了我国人类发展、原始宗教、民族形成、民情民俗、文学艺术诸多方面,集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绘画、书法、雕刻、剪纸等之大成,有极高的观赏性和广泛的社会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学、艺术、文物和学术价值。年被列入“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台的山歌也很有特色。山歌的传人吴登弟虽已七十多岁了,但记忆力惊人,没有歌本能唱出多首山歌来。一首《连八句》唱出了天台人栽桑养蚕和造纸的历史: 姐儿门口一束桑,桑树底下栟枸秧。 桑叶拿来养蚕子,枸树拿来造纸张。 不成纸的不成张,观音老母说药方。 舀了两瓢华药水,那时纸儿才成张。 公元前年,黄帝入蜀,在旺苍与西陵白(鼠)部落的首领嫘祖联姻。而嫘祖被我国人民尊称为养蚕的先祖,她的贡献是把野蚕移入室内饲养,人们纷纷仿效,养蚕逐步推广开来。所以,天台山歌中关于栽桑养蚕的技艺应是嫘祖流传下来的。至于天台造纸的历史,还有待考证。 原始的农耕方式 笔者到天台采风,路遇一老农在一片被火烧过的山地上,背着巴笼,手持锄头,面朝陡峭的土地点种包谷。问他用不用施肥,他说:“不施肥”。再问产量高不高,他说:“不高。”又问为何不施肥,他说:“不施肥的包谷好吃。”这场景,让我们想起了刀耕火种的农耕方式。 走进农家院子,看到了风车、锅笼、簸箕、斗篷、蓑衣、簟子、犁耙、筛子、撮箕、背篼、锄头、黄桶、柜子等农具,它们承载了农民兄弟的辛劳和对收获的喜悦。这是一个院子群落,集中了六套院子,住着二十多户人家。山里的人们憨厚纯朴,热情地招待我们吃农家饭。凉拌麂子肉、水煮黄腊丁,这是山中野味,城里人没有这个口福。野生菌炖土鸡、竹笋炖腊猪脚、凉拌蕨菜、根面丸子、酸菜豆花、炕肉和尚、蘑芋烧太安鱼,还有地火炉焖出来的鼎锅饭,全是有机食谱,天然食料,醇香可口,吃一餐终身难忘! 原生态建筑博物馆 天台的人们至今仍居住在石板房里。这种房屋以块石作基础,以木材作框架,以石板作屋顶,全是就地取材。虽经历了“5.12”汶川特大地震,上百年的石板房依然完好无损,让我们不得不惊叹当地工匠们的技艺高超,可谓巧夺天工。 石板房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建筑学价值和社会学价值。它向人们呈现出流动的线条和美妙的韵律,在青山绿水之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在秦巴山区,石板房是跨越时空最久远的原生态民居,已有上千年历史,被称为“原生态民居活化石”。这种建筑依山势而建,在斜坡上撑起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从建筑力学的运用上看,穿斗结构独具匠心,具有防震的功能。从建筑风格上看,这种房屋全是采用本地天然材料,冬暖夏凉,属于绿色建筑。从社会学角度看,它反映了秦巴山人数百年来的一种生活形态。 除了石板房外,天台还有摞木房、石墙房和土墙房等几种建筑风格,被建筑专家誉为“原生态建筑博物馆”。年,代池煤矿修建了四层楼高的职工宿舍。这座建筑的墙体全是用小块石垒砌而成,用砂灰粘结,无钢筋水泥,历时五十多年的大体量楼房,同样经历了“5.12”汶川特大地震而屹立不倒,当年地震把许多山头都震垮了,而这座石墙房却连裂缝都没有,的确堪称奇迹! 文物古迹 从普济镇出发,经天台乡龙王塘上汉王山,沿途有白云寺、莲花庵、天台院、板岭寺、玉皇庙等文物古迹,可见其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丰厚。 白云寺(含怡云斋、清江书院)始建于唐,共分三殿。后殿为大雄宝殿,正中塑奉释迦牟尼为主体的神像,两边排列着十三罗汉。中殿为夫子殿,正中供奉以孔子为主体的塑像和牌位,两边的厢房设学馆。前殿为娘娘殿,正中敬奉以女娲娘娘、送子观音为主体的神像,两边是学馆和先生住宅。白云寺在佛学、育人、辑典、印刷术、习武等领域的成就,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白云寺所传佛教源自西域(印度)。至清光绪时期,已传43代(见塔子梁和尚墓碑)。白云寺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名播乡梓的人士。清朝年间,有12个举人、2个进士、3个留学生出自怡云斋。如清代名人松江知府杨玺和其女儿清代著名诗人杨古雪等人就是在怡云斋学成而入仕的。杨古雪(-),名继瑞,字明霞,清代女诗人,著《古雪集》,计诗首,词32阙。现代名人如四川大学党委书记杨泉明和旅美画家何远明等都曾在清江书院接受启蒙教育。白云寺(怡云斋)所辑录的典章,大致分经文和农、医、商等普及读物。现残存有:《宝训集成》,编纂于清道光26年()。《三农记》为古蜀张宗法师(号古甫)所著。医典“三方”,即《女科仙方》、《外科良方》、《幼科效方》。白云寺(怡云斋)因育人、辑典的需要,就必然带来印刷术的发展。从现残存的《集成》、《三农记》、《医方》、《杨古雪诗词钞》等版本看,当时白云寺的雕版印刷技术已有较高的水准。白云寺有悠久的习武历史。远在唐朝时,有个姓黄的武士因避祸乱,潜匿于莲花庵,后在白云寺讲武并兼做武术教练。 天台院建于清乾隆戊戌年(公元年),距今已有年历史。根据碑文记载,该寺院由熊姓人资助,延清莲花堂长老密然大和尚在此传播佛教文化。始建大雄殿一十八间,后建观音宝殿车星楼阁数屋二十间,木石砖瓦,辉煌殿宇,庄严佛像。但遗憾的是,天台院于清嘉庆三年(公元年)被白莲教烧毁。现存部分房屋完好,墙砖铸有“天台院”字样。 桃园碑建于清光绪八年(公元年),距今年。该碑雕刻精美,保存完好。 地质奇观 天台乡沿河谷地带分布着十分奇特的溶洞群,有神仙洞、西洋崖洞、纪家洞、刺巴门洞、观音洞、麝香坝洞等。听村民讲,神仙洞有个传说,从前村民进洞拜神仙,头天拿块布去,次日去取鞋回来穿。有一天,侯家寨有个年青人进洞后看见一美女,上前一把抱住却变成了一尊石像!此后,村民再进洞求鞋穿的事就不灵验了。纪家洞长年水流不断,洞内有一尺多长的脚板印,不知是何物留下的,至今仍然是一个谜。观音洞在文帽山的半山腰,要爬三个扶梯才能到洞口,洞门2米多高,进入后有三个观音台。西洋崖洞面积很大、很深,洞内有梯田。前行一公里,形态万千的钟乳石呈现在眼前,石柱石笋,桌子凳子,五彩斑澜,琳琅满目。 溶洞外群山耸立,沟壑纵横,古树参天,构成一幅天然画卷。流淌在群山溪涧的河水啊,碧绿碧绿的,纯洁透明,用手触之,温润可爱,就像抚摸到婴儿的皮肤一样,十分诱人!几位驴友畅快地戏水摸鱼,仿佛回到了孩童时代。 原始森林 汉王山是离县城最近的原始森林,距旺苍县城30公里,距广巴高速普济出口仅10余公里。汉王山历史文化悠久。明代史学家曹学俭在《蜀中名胜记》一书中写道:“山环九十九,峰如剑戟之排列,昔汉祖驻跸于此,有汉王寨。”民国《重修广元县志》载云:“汉王避敌,临河无舟有鹿自山而下,汉王因乘之渡河入山,故山名汉王山,渡名鹿渡。”汉高祖刘邦曾被项羽分封为蜀王,屯兵于此山,留下许多传奇故事。 汉王山顶群峰并峙,形如盛开的莲花。在莲花中心位置古汉王结草为庐之处,早在唐代时就有人建起一座道观,后经宋、元、明、清续建、扩展,形成一座闻名遐迩的龙门正宗道观,香火十分旺盛。如今仍有江、浙人氏不远千里来此朝拜。据史料记载,清代顺治年间,老观中有道徒7人,住持道长姓马,人称马老道。观中有铁钟一座,高1.5米,钟口直径1米,重约公斤。传说此钟为“如来所造,汉中飞来”。汉王山四面都是峭壁悬崖,想当年,这几百斤重的铁钟是如何搬运上山的,倒还真是一个待解之谜。汉王山是典型的一山二教。现有“双龙院”遗址,又名新观。史载,新观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年),观中有铜铸韦驮一尊。 汉王山主峰5.4米。相对高差达~米,八万多亩原始森林就是一座“绿色宝库”。原生植物多达多种,有日本水青冈、珍稀红豆杉、五彩杜鹃花、高山红牡丹等。林中有野生动物4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10余种。丛林山野中栖息有成群的猕猴、野猪、黑熊、豹、羚羊、香獐、青麂等众多珍禽异兽。其中,老蛇包因蛇类众多而远近闻名。 汉王山主要景点有一线天、高阳坡、石官峡、鹿亭温泉、回龙寺、金鹿峡瀑布、金鹿长峡。到了海拔米的亮明垭,倍觉天宽地阔,把众多峰峦踩在了脚下。沿路有“读书洞”、“净身池”、“放马坪”、“观景台”等诸多汉王传说或遗迹。峰顶四周,悬崖峭壁,云笼雾罩,待晴日则秀岭连绵,高峰极天,山川景色尽收眼底。 考察天台原生态文化,可由广巴高速普济出口下,沿清江河北上。游寺庙,探溶洞,撵旱魃,食农家山珍野味。夜宿石板房,听山歌,看端公戏,吟古雪诗词。翌日,登汉王山,踏原始森林,与汉王对话。下山后,泡鹿亭温泉,回味穿越之旅,真乃“不是汉王,胜似汉王!”(周高贤:男,旺苍县发改局副局长) 赞赏 长按治愈白癜风要多少钱招聘ios开发总监
|